找到相关内容253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《三字经》略解之佛法概论篇

    菩萨修行的十个阶位)需要而呈现出来的报身。应身:也叫应身佛。佛的“三身”之一。指佛为度化世界众生,随应三界六道众生的不同状况和需要而变现之身,如释迦牟尼佛之生身即是。   自...rdquo;之一,“三乘”之一。专指未经佛陀言教指导而独自觉悟者,因以自身解脱为目的而不思利益度化他人,故称“独觉”。   取灭度,为独乐。   灭度...

    不详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00460821.html
  • 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艺术 敦煌的地理和历史

    、须达拿太子以子妻施婆罗门、独角仙人为淫女所骑、须阇提太子割肉事亲复国、善事太子入海求珠、睒子孝养盲亲等;因缘故事画表现释迦牟尼成佛后说法教化众生、度化外道的各种事迹,有须摩提女请佛、沙弥守戒自杀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23160970.html
  • 佛教与人生宇宙

    接受佛陀的开示而破迷开悟,这正是《法华经》所说:“开佛知见、示佛知见;悟佛知见、入佛知见”的具体情景。整个大宇宙中,时时都有诸佛如来在度化众生,时时都有学人在得绝对解脱或相对解脱,这就是整个大宇宙中的...

    唐仲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01661434.html
  • 契嵩思想研究──佛教思想与儒家学说之交涉

    、小孝而已。若以“佛道度之”,则其孝更大。复曰:   “天下之为孝者,吾圣人可谓纯孝者也。经曰不如以三尊之教,度其一世二亲”(注76)。   契嵩倡以佛法度化自身之现世父母(一世二亲),即是...

    刘贵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11661493.html
  • 杜顺是文殊菩萨化身

    三圣”中的首席菩萨,故人们尊其杜顺法师为文殊菩萨化身。   又,前面《文殊般泥洹经》云,文殊为了度化众生,常常随机化现,或为小儿,或为老叟,或为妇女,或为穷人…&...

    竹音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25061596.html
  • 对慧远在《大乘大义章》中佛学立场的再检讨

    或精或粗的不同相状。接著又分别从妙有与真空两面来表显法身、法性的中道妙理。从妙有的一面来说,法身能起度化众生的无尽大用,故上自佛眼所见之真法身,下至凡夫所感得的变化身,“皆为是实”,而粗妙有别;从真空...

    吴 孟 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43361693.html
  • 生活禅手册

    看到佛陀时代的遗风。大乘佛法更是号召修菩萨行者走到众生中去,深入生活,以朋友的姿态与众生广结善缘,在利乐众生、度化众生中趋向佛果,若不广度众生、庄严国土,是不能成就无上正觉的。大乘道六度四摄等行,若离了...

    净 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93761939.html
  • 镇海寺佛教简史

    镇海寺新建了一座庄严殊丽的观音阁,并塑造彩绘了观音菩萨及其侍者善财、龙女等像。后在此,身不卧席,食不过午,刻苦励志,历经二十个寒暑,修成道业,度化众生。后,解禁出门,下山至元建殊祥寺,见坍塌荒芜,草莽...

    崔正森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95461958.html
  • 《维摩诘经》的圆顿法门--从无住本立一切法

    佛道,则必须在非道(各界众生)之中随宜方便去度化他们,这样才是通达成佛之道。  维摩诘解说“行于非道,通达佛道”之后,接著反问文殊师利说:“何等为如来种?”文殊师利回答说:“有身为种,无明有爱为种,...

    刘昌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14262078.html
  • 佛教的空与基督教哲学: 基督教哲学与佛教哲学之对话的一个当代反思(1)

    表现为「往相回向」,向上体现菩提,又表现为「还相回向」,向下度化众生。   这样的将 kenosis和「空、超存有学」共同置於三个环节的完整运动中,在对话神学的立场而言,应较可看出基督教与大乘佛教所共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14562082.html